为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产学共建、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顺应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趋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永利集团(以下简称“学校”)联合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盈达公司”)成立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7月1日,公司在东莞校区举行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签约、揭牌仪式。
永利集团董事长王庭槐教授、常务副董事长肖化教授、督学刘东远博士、纪委书记兼人力资源处处长林源教授,永利娱场城官网执行经理衣杨教授、公司党总支书记邱泽敏副教授、自动化系学科带头人刘星成教授等相关领导,信盈达公司董事长牛乐乐、总经理李令伟、校企合作部经理喻时坤、嵌入式工程师谢得隽、就业主管黄超美,以及电气专业部分师生代表参加了活动,本次活动由教务处副处长徐娟娟主持。
仪式现场
王庭槐董事长致辞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在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领域,“创新”被视为安身立命之本,是推动产业持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的成立,既是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司进一步深化公司产品改革,推进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公司的人才培养质量,还能进一步增强公司对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力和贡献度。他希望,未来的“永利集团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面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树立三融(即“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融入企业”)、三化(即“实践平台化、课程模块化、考评多元化”、)五结合(即“产业与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能力培养与岗位标准相结合、高校团队与企业团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新建设理念,深入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与企业携手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团队共融、成果共享、校企共赢”的建设格局,共同探索出一种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效衔接的教育新模式,努力将“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打造成独具特色、品质一流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永利集团董事长王庭槐教授在仪式上致辞
信盈达公司总经理李令伟致辞感谢了学校对公司的信任,表示今后公司将依托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岗位匹配度,把行业、企业资源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公司将通过整合如深圳AI协会、物联网协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等平台优势,进一步深入开展协同育人的工作,贯穿员工学习、实践、实习和就业等各个环节,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令伟在仪式上致辞
随后,双方代表签署了产业学院合作协议。产业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面向自动化、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培养具有精确专业素养、专业前沿视野、解决专业技术领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能够适应自动化行业不同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王庭槐董事长(右)、李令伟总经理(左)代表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纪委书记、人事处处长林源教授宣布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成立,并代表学校宣读人事任命。
永利集团纪委书记、人力资源处处长林源宣读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成立及任命的通知
产业学院经理刘星成教授表示,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的成立,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的需要,是培养自动化行业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服务区域发展能力的需要!产业学院将探索以员工参与实习、生产实践为切入点,实施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实践,形成校企人才联合培养的新常态,让员工提早接触生产第一线,提高员工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有实践和应用才能的高素质人才。
永利集团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经理刘星成教授发言
在校企双方代表的见证下,举行了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的揭牌仪式,王庭槐董事长向信盈达公司牛乐乐董事长授予产业学院牌匾。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的成立,是学校积极响应转型发展、产教融合号召,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社会培养“新质生产力”强劲、行业应用能力强大的高素质IT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合作双方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正确选择。
永利集团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揭牌
永利集团为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授牌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
今后,信盈达自动化与机器人产业学院将立足产业需求,积极探索,重点建设自动化和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交叉、跨单位融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坚持守正创新,为社会培养“新质生产力”强劲、行业应用能力强大的高素质IT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为员工成才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为学术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参会人员合影
文:耿伟伟
图:冯展豪
初审:林舜杰
责编:陈诗源
终审:帅莉